
01 社會即將分層,你處在第幾層? 這幾天追看了幾集熱播劇《春風十里不如你》。 該劇改編自馮唐的小說《北京北京》,講述了一群考入醫科大學的學生在八年的大學生涯中,互相結識,畢業后又幾經坎坷,讓他們對青春時代產生無盡懷念與感悟的故事。 相比于主人公的光芒,劇中一個不起眼的人物——小玉,引起了我的注意。 小玉來自小縣城,是從農村考進北京的高材生,她是班級的第一名,學校的尖子生,全村的驕傲。 片中有一幕劇情。 在女生的宿舍里,剛結識的一群女同學沿著桌邊圍成一個圈,八卦地聊著班級里的各個男生。 看到大家不亦樂乎地聊著男生的長相,小玉就開口問道:“你們怎么都那么看重男生的長相啊?” 聽完,一女生便說:“男生的長相當然重要了,天天弄一個國際臉在你面前,你不惡心啊?” 話音剛落,小玉便疑惑道:“國際臉是什么?是外國人,還是長得像外國的人?” 大家以為她在開玩笑,便沒有理會她繼續討論著。 另個女生提出她的看法:“我覺得我們班的小白也很好,他特別OPEN。” 小玉聽完又怯生生地問道:“小白跟‘打開’有什么關系啊?” 看到大家一臉詫異,小玉更加嚴肅起來:“我說的沒錯啊,OPEN不是‘打開、開啟’的意思嗎?比如open the door,open the bag…… 片刻安靜后,女生們不由地大笑起來,留下小玉一人一臉漠然地站在了角落里。 縱觀小玉的成長過程,絕對算是一個灰姑娘逆襲的經歷。 就像劇中她說的一樣:“從小到大我就沒有比別人差過。” 但是,當她真正開始與城里的孩子生活之后,卻暴露出了許多問題,例如她聽不懂別人談論的話題等等。 她的自卑感,也由此貫穿了她剛開始的整個大學生涯。 在后續的劇情中,她向她的老鄉戴教官吐露了自己的心聲:“以前都是我瞧不上別人,現在她們都瞧不上我”。 
戴教官聽后,勸她說: “這里是北京,和我們的小縣城不一樣。你知道你那些同學,他們有的父母,那是大醫院的主治醫生;有的呢,是當領導的;還有名教授的兒子女兒,他們天生就比我們見多識廣,這些東西它沒法比。你需要時間適應這個環境,不要計較,習慣了就好了。” 這就是階層。 它代表著接觸的信息,見過的世面,觸及的圈子完全不同。 02 社會階層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? 美國作家芭芭拉•艾倫瑞克在其作品《我在底層的生活》中描述了她的一段經歷。 她為了體驗美國底層人民的生活,1998年選擇了在不同的城市打工。 每到一處,她都隱瞞了自己的身份,斷絕和過去朋友的來往,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,不借助外界任何的幫助,希望可以體驗從貧民區出頭的可能性。 在這些地區,一個沒有學歷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的一般時薪是6—7美元。一天工作8小時也就是50美元左右,一個月工作25天大約就是1250美元。 但是如果想離工作地點近一點的話,往往房租要到600美元以上,這對一個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來說負擔太重了。 所以她不得不到離工作地點幾十公里遠的地方租房,但這樣交通成本就會上升。即使吃便宜且沒有營養的快餐,一個月還得花費400—500美元購買食物和汽油。 然后,就所剩無幾了。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,換了六種工作,有服務員,有零售,有清潔,有老人服務,但是結局都一樣。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: 因為錢不夠,不得不住在偏遠的地方來節省房租;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,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;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,她用于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; 為了應付逐漸上漲的房租和生活成本,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的工作或兼職;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,她已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,直到情緒爆發; 然后,換一個地方,無盡循環。 這本書很深刻地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: 對窮人來講,只有眼前的茍且,并沒有詩和遠方。改變貧困的局面,對他們而言真的很難。 
相反的,觀察那些相對有所成就的人,你會發現他們也無不承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重要性。 今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采訪時說道: “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,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。 我是中產家庭孩子,生在北京,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,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。 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里厲害,又有能力的人。” 著名投資大亨巴菲特也說過類似的話: “還是個孩子的時候,我各方面的條件就很優越。 我的家庭環境很好,因為家里人談論的都是趣事。 我的父母很有才智,我在好學校上學。 我認為,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。這非常重要。” 這就是階級固化。 它意味著一個人沖破階層,實現理想的幾率越來越小;也意味著一個人傳承家庭的優秀,成為有抱負人群的概率越來越大。 03 普通人能實現階級攀升嗎? 英國有個紀錄片,叫《人生七年》。 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,是想驗證英國社會的階層是否難以逾越。 他隨機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,進行跟蹤拍攝,每七年記錄一次,從7歲開始,14歲,21歲,28歲,35歲,42歲,49歲,一直到56歲。 在短短的100多分鐘里,14個人的真實一生就過完了。 
最后,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: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,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,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。 有位網友總結的好: 精英傳遞給下一代的,多是自由、野心、從容、自律與不屈不撓。 窮人遺傳給下一代的,多是自卑、短視、暴戾、散漫與輕易放棄。 稟持不同觀念的人,自然擁有不同的視野,采取不同的行動,支付不同的代價,最終也就導致不同的結局。 但,是否有例外? 當然有! 即便是在階層高度固化的英國社會,在紀錄片《人生七年》中,依然出現了一個人,他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成功晉升精英,他就是Nicolas。 Nicolas是農夫的兒子。 
他的學術之路源自于一本關于行星的插圖書,書中豐富的色彩與有趣的故事喚起了他對科學的興趣,他開始癡迷地閱讀各種關于科技的書籍。 小學時,有一次老師與同學們正激烈地討論著飛機知識,老師看到他便熱情的說:“你平時那么愛看書,一定很了解飛機的東西”。 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話語,卻讓Nicolas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,從此他更用心地鉆研科學知識。 最終,Nicolas憑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的身份,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。 社會學家分析:當一個社會漸然固化,也并不意味著所有人,都被固定在原有階層。 總有一些人,會沖破階層禁制,向上攀升。 但階級跨越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,少有人能在短短的一代內便順利完成。 不急躁,不焦慮,只要朝著正確地方向持續努力,你就已經走在逆襲的光明大道上了。 換句話說,你現在生活的方式,決定了你未來的社會階層。 《雙城記》的開頭,狄更斯這樣寫道:“這是最美好的時代,也是最糟糕的時代”。 愿你我能在這樣的時代里,不負自己。
|